济南路演那天,气温有点低,黄渤上台,笑得跟小时候第一次见偶像似的。主持人把“为啥接戏”这个问题甩出来,现场大多数人其实心里都有个答案:钱,谁和钱过不去?可黄渤那一声“因为陈佩斯是我偶像”,像一桶冷水,直接泼在全场脑门子上,醒了。气氛一瞬间就变得迷惑又带点温情,仿佛你以为要看一场利益分赃,结果看成了追星圆梦。娱乐圈的套路,有时候就是这么反人类。
我小时候家里那台松下老电视,春节一到,陈佩斯和朱时茂准时上线。大人们边剥瓜子边笑,孩子们在地上打滚。那时候的喜剧,没有流量,没有热搜,只有一屋子的笑声。黄渤说自己是看着陈佩斯的作品长大的,这话听起来就像老友闲聊,没什么华丽辞藻,但那种“哥们,我也是你铁粉”的感觉,谁懂啊。小孩守着电视,长大后站在偶像身边,这种事,不是每个人都能遇上。
有意思的是,陈佩斯和黄渤,一个是八十年代春晚的“招牌”,一个是现在电影圈的票房稳妥担当。两个人的合作,看上去像是“老派喜剧”跟“新派幽默”的碰撞。你要说他们没代沟,我是不信的。陈佩斯那种“台词都要抠半小时”的轴劲,黄渤也许得花两杯咖啡时间才能适应。但就是这种磕磕绊绊,才让人觉得有点意思。娱乐圈不是流水线,谁也没法保证两代人的“执着”掺到一块儿会是什么味道。也许是老酒加雪碧,也许直接变成一锅糊糊。
说到钱,别装不在意。黄渤现在身价比当年在《疯狂的石头》里跑龙套时高多了。那会儿他还在为房租发愁,现在随便一部戏,片酬都能上热搜。可这次,他选了陈佩斯,选了个不爱折腾流量的老顽童。有人可能会酸溜溜地说“这不就是情怀吗”,可换个角度想,他也许就是不想被流量绑架,想找点儿真东西拍。
网络评论区永远不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。有人说这叫“追梦”,也有人说“炒冷饭”。你光看他们的表情包,能笑出猪叫。可数据不会说谎。最近五年,电影市场的情怀合作,票房两极分化。比如《无问西东》,情怀有了,票房平平;《乘风破浪》则是情怀加票房双赢。陈佩斯和黄渤能不能整出新花样?观众胃口早就被短视频和综艺节目喂刁了,真要靠点“执着”打动人心,难度不小。
偶像和粉丝的关系,和体育圈里的“师徒情”有点像。姚明退役后回国搞CBA,全明星赛上,周琦、郭艾伦这些后辈跟在他屁股后面跑。镜头一转,C罗回归曼联,球迷哭得稀里哗啦,结果赛季末球队还是一地鸡毛。偶像的作用,有时候是动力,有时候也是压力山大。黄渤和陈佩斯,合作的结果到底是火花还是尴尬?没人能打包票。
陈佩斯的作品,往往讲究“慢工出细活”。剧本要推敲,动作要精确,连一个眼神都能反复练习。黄渤这边,则更像“泥潭里摸爬滚打”出来的野路子。票房、市场、观众口味,都是他练出来的肌肉记忆。两个人一起拍戏,既有历史厚重感,也有当下的生存智慧。说是“新老结合”,不如叫一场“互相试探”。就像一场足球比赛,两边打法完全不一样,场上偶尔还会踢个乌龙球,但看的人就是停不下眼。
你说偶像的力量能不能影响一代人?也许能。小时候看陈佩斯,觉得喜剧就该那样纯粹。现在看黄渤,发现喜剧还能有更多玩法。娱乐圈和体育圈一样,都是跟时间赛跑的地方。今天你是顶流,明天可能就成了“前辈”。谁也别把自己当神,谁也别瞧不起后浪。
说起来,这事儿跟体育新闻里的“老将回归”有点像。张继科退役后偶尔客串解说,弹幕区一半怀念一半吐槽。观众不是没见过世面,只是偶尔还想抓住点青春的尾巴。娱乐圈的情怀,跟体育场上的老将一样,能不能真香,还得看你是不是还敢“上场拼一把”。
现在想想,黄渤那句“圆梦”里,其实有点心虚也有点豪气。你要是问我,真想和偶像一起拍戏吗?说不定真到现场,腿都软了。那种既想表现又怕露怯的心态,谁没经历过?大部分人只能在弹幕里追星,黄渤偏偏就站上了舞台。
最后,想问你一句——你要真有机会跟偶像并肩,是会紧张得手机都掉地上,还是会装作没事人一样跟他合影?反正,人生的剧本,没人规定只能顺着写。娱乐圈也好,体育圈也罢,谁还没点自己的执着和小九九。下次再有人问“为啥黄渤愿意接陈佩斯的电影”,你不妨反问一句:你小时候的偶像,现在还在你心里吗?
泰禾优配-配资好评配资门户-中国证券公司前100名-十大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